<video id="gphfc"><delect id="gphfc"><noframes id="gphfc"></noframes></delect></video>
<tbody id="gphfc"><dfn id="gphfc"></dfn></tbody>
      1. <li id="gphfc"></li>
      <mark id="gphfc"><th id="gphfc"></th></mark>

      <ruby id="gphfc"><delect id="gphfc"><wbr id="gphfc"></wbr></delect></ruby>
    1. <strong id="gphfc"></strong>

      1. 圖書出版
        《發現高密》

        獻給我的老家高密

        目錄
        村莊拾遺
        /漫步行走,走進鄉土自在風華/
        ·李村的寶·壩下劉家溝記
        ·張屋記
        ·堯頭有過去
        ·大遲家村散記
        ·張家墩:一溝兩岸處
        ·栗園記
        ·闞家村插畫
        ·曹家大院
        ·堤東景物略
        ·“擺條風”過大呂村
        /低頭思宇,目睹世間人來事往/
        ·公婆廟記
        ·克蘭的聲音
        ·逄戈莊尋訪記
        ·聶家莊記
        ·梁尹記
        ·鄭公祠附近的瑣碎事
        ·晾甲埠村變奏曲
        ·故獻:又一座城
        ·東張家村的土地問題及其他
        ·孫家口:村莊的誕生
        ·奏鳴如琴的柏城村胡同
        /尋訪足下,傾聽幾番村風民語/
        ·訪東馬旺村古山茶記
        ·一個村莊,兩棵棗樹
        ·雨后荊家屯憶舊記
        ·龍王官莊記
        ·邱家大村的幸福生活
        ·卞家莊憶舊記
        ·高平莊隨筆
        ·王干壩之秋和魚
        ·小河崖上的棋局
        ·小寄莊記
        ·尚口:消失的村莊
        ·史家莊子的心靈
        ·與蒔戈莊有關
        /詩意人生,漫談生活三言兩語/
        ·潘劉屯:黃昏搖落的村莊
        ·雙羊店的閃耀
        ·河南村的蟬鳴
        ·道鄉的橋
        ·鳥瞰北大王莊
        ·大洪的鄉愁
        ·老屯:一壺清茶
        ·南李家莊的情感地圖
        ·兩縣屯:出村的路
        ·楊家欄子的流水
        ·姚哥莊的田園意象
        ·西劉家莊的兩條路
        ·南曲濫觴處
         
         風物在側
        /名府在前,品味世間厚重過往/
        ·莫言平安莊舊居記
        ·莫言南關舊居記
        ·讀木寄懷
        ·單家大院
        ·九兒的臥房
        ·城陰城記:土的記憶
        ·城陰城記:路的記憶
        /風俗民情,留住鄉間淳樸文化/
        ·紅高粱記
        ·從土匪窩到野合地
        ·高密拤餅記
        ·過年記:爆竹聲聲
        ·過年記:擺供
        ·過年記:剃頭
        ·過年記:貼紅
        ·觀燈記:高密的天空下
        ·麥田記
        ·玉米記
        /心靈散步,丈量家鄉角角落落/
        ·膠河灣
        ·柳溝河斷章
        ·水杉大道
        ·帶上心靈散步
        ·白羊山上
        ·頃王冢記
        ·古河床行走記
        ·門樓記
        /鄉風四溢,守住心中絲絲寧靜/
        ·帝國的街巷
        ·她吻了世界的臉
        ·桐花與廢墟
        ·啊,牡丹……
        ·立村槐
        ·灣
        ·母校高密一中
        ·蘋果園的午后時光
        ·雨落銀杏林

        試讀
        村莊拾遺

         漫步行走,走進鄉土自在風華
         
        李村的寶
        李村有口老井,甚至可叫古井,因為年頭不短了。有了年頭的東西,就有歷史,有故事和傳說。村里能講古井故事的人越來越少,能講的自然也慢慢成了“古董”,因為年紀大了。能講的人少,能把故事講完整的更少,所以故事就像老太太高腰棉褲的褲腰帶,來來回回在腰上纏了好幾圈,找得到那頭找不到這頭。當然,這種褲腰帶比講故事的人還稀罕,因為李村的人們早不穿高腰棉褲了。有了錢,更節省,于是流行起低腰褲。干活時一彎腰,屁股露出一半,和青島人的一樣,只是屁股的顏色有的黑點有的白點,有的光滑有的粗糙。但丁字褲衩是沒有分別的,紅得很粉,粉得很紅,逐漸有了城鄉一體化的味道。
        李村還有棵老槐,同古井一般老,所以大家更喜歡叫它古槐。據說差不多到康熙執政前夕——其實是崇禎執政還是康熙執政都只是個時間節點,與李村的祖先從昌邑金泰往東遷徙沒半點關系——李村的祖先,有男有女,扛上一棵小槐樹苗,手牽手邁開大步,雄赳赳氣昂昂往東開拔。到達“帝國”高密康莊一片黑土地,抬頭看到東邊有條柳溝河,西邊又剛走過五龍河,地廣人稀,比昌邑那鬼地方好多了,就這兒了。于是將小槐樹苗栽下去,嘴里念著“栽下一棵槐,不用賺就來”,就立了村,取名李家莊。為了讓槐樹成活并盡快長大,李家祖先顧不得休息,在距離槐樹不遠的南邊,連夜挖了井,用來澆樹、燒飯、洗衣……李村人勤快就是從那時開始遺傳的。
        看到這里,剛上任不久的李村書記李志科該苦笑著搖頭了。李書記苦笑或開心笑時,我會控制不住地盯住他的牙齒看。一口好牙,雪白,整齊,毫無疑問是喝自來水長大的。據我觀察,李村一帶的黑土地上,有點年齡,比如六十歲以上的,有口白牙的不多。因為黑土地下面,凈是高氟水,不見“農夫山泉”,喝多了高氟水,牙黃骨松羅圈腿,像退役的足球運動員。當年李家祖先連夜挖井,好不容易見水流出,興奮地喝一口嘗嘗,卻差點把苦膽吐出來。坐在井邊觀天象,唯見一輪明月如豆,星星躲去老遠,憤道“什么鬼地方,比昌邑還差。”但立村槐已然種下,既來之則安之,守得住的叫本分。所以,李村人憨厚、吃苦、喝高氟水不抱怨也是遠近聞名的。
        近中午,李村上面的天開始瓦藍,各種樹梢聳在上面,比平時高,房上的紅瓦片也比其他時間鮮艷了。李書記先帶我們去看古井,再看古槐。古井比我未見之前想象的小很多,也就一米多的直徑,沿井口一圈往下砌了碎石。井口周圍布滿村民拋棄的塑料袋和各類垃圾,幾個粗大的白楊樹樁露出地面,裸露著新鮮的鋸痕,其他的白楊直立著,因未成材,還不至于被鋸倒換錢。再向外是一圈房屋,有新有舊,圍起這塊洼地。依此推斷,過去的李村地勢比現在低,古井也荒廢很久不用了,因為站在井口無論怎么瞅,也難見水的影子。
        村里能講點古井故事的老人說,過去這井遠近聞名,因先人挖到了龍脈,水流湯湯,從未干枯。從帝國東北鄉往西鄉瞎轉悠的土匪,大都到這里歇腳,騎驢的下驢,騎馬的下馬,讓它們喝夠再去打家劫舍,所以,經常光顧的土匪的馬和驢,也像村里人一樣羅圈腿的不少。此說估計不真,有戲說的嫌疑。因為離此不遠,就是柳溝河和五龍河,土匪沒有必要都往這里聚集,除非李村的大嫚特別吸引人,但李村的傳說中,并無緋聞。
        土匪畢竟是土匪,搶劫殺人是他們擅長和喜歡的,做到不拿群眾一針一線是有困難的,打個白條算是負責任和優質的土匪了。李書記領我們到了郭家,古槐如今長在了郭家的天井里。1946年,一伙土匪一時性起,殺了郭家父子,甚是暴虐,古槐悲憤至極,一氣之下兩年不發一芽,贏得了全村人的尊重,被稱為“義樹”。后來,村里就有了“村前關帝廟,村后觀音堂,村中一棵槐”的說法,算是為古槐立了傳,被奉為村中一寶。
        領我們觀看古井和古槐時,李書記嘴里不斷念叨村中的一盤石碾。在他的記憶中,那盤石碾似乎有特別的意義。具體有什么特別意義他又不說,我們也沒問。他很肯定地告訴我們他將把石碾重新“支”起來,并收拾好古井,讓它們恢復過去的樣子,變為村中一景。
        這個景觀我們可以想象它的樣子。巨大的碾盤平躺在石墩上,中間的圓孔立一根粗大的榆木立柱,作為軸心,木框架裹著碾盤之上的石磙,結實的木棍伸到碾盤外面,套上驢,驢蒙著眼,環繞石碾轉圈,行千里路而離不開某個圓點,像人生一般旋轉。石碾里的地瓜干、玉米、高粱、小麥等在石磙的巨大壓力下被碾碎,用于村里人的四季口糧。這也是離開我們不遠的一個時代的記憶。村里人只要站在這里,就會想起過去,記住那些已經開始褪色的年代大概就是它的意義吧。
        李書記沒有帶我們去瞻仰有意義的石碾,而是穿過村里道路,往西走,路過幾間舊房子,路過舊房后面一棵高大的椿樹。椿樹的枝杈像手指在高空亂晃,戳破了天空。戳破天空的還有如今在農村難得一見的高大本地梧桐,雖然數量不多,也已經很壯觀。它們枯干了的果子像鈴鐺,密密地占滿枝條,在風里震顫,只是聽不到聲音。
        我們的目的地是村莊西側的圍子溝。過去,李村大半個村莊被一條圍子溝圈著,帶給村民們某種心理上的安全感。溝寬闊十余米,深數米,四季流水不絕,魚蝦在水里繁殖,野草在溝坡生長,溝沿植柳、榆、刺槐等樹木。挖溝的土,圍繞村莊夯實成圍墻,防風防水防土匪,是村莊過去最具建樹的工程。
        如今的圍子溝只殘余了一小段,呈灣的形狀,我們叫它古灣,還彰顯著李村斑斑點點的歷史。過去的清水環繞早已不見,溝底溝沿盡是垃圾,黑色白色的塑料袋俯拾皆是,一片蕭索,宛如寒冷的天氣。周圍的柳樹,顯然已是高齡,存活到今著實不易,有的傾斜在灣內,曲岸斜柳,亂枝拂堤,不失滄桑愴然之美。
        出村時,迎面見老雙羊路邊跑來一條白花小狗,嘴里叼只黑色塑料袋,看不清袋子里裝了什么。那花狗邁動碎步,一臉滿足的樣子,尾巴翹起,不停搖晃,靈敏地躲開過往車輛,用克制卻極快的速度往村內跑去。我想,它大概和我們一樣,找到了寶物,急于叼回家,交給主人。在帝國,這樣的行為大受歡迎,一般被稱作“會過日子”。
        2015.1.21

        作者簡介

    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1965年生,高密人,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。畢業于中國傳媒大學新聞系,分配至某新聞單位從事記者、編輯。20世紀90年代初辭職,游歷南方10多年,從事過傳媒、策劃等多種職業。2008年返回家鄉,相伴鄉野,寫詩著文,追夢求真,完成多部詩集和散文“老家三部曲”寫作。獲第
    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四屆風箏都文化獎,第二屆齊魯散文獎。

        Time:2020-12-04 14:07:01  編輯:閏江文化
        RETURN
        AV制服丝袜高跟日韩高清,最新日韩一区二区不卡,日本日韩中文字幕,国产亚州欧美日韩看国产